中醫(yī)在治療小兒腹瀉方面有療效好、副作用好的優(yōu)點,相比西醫(yī)更值得提倡應用。本腹瀉的致病原因不外三方面: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質變稀甚至水樣便,水電解質紊亂。腹瀉治療得當,效果良好,但不及時治療以至發(fā)生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時可造成嚴重后果。中醫(yī)治療腹瀉的手段主要包括中藥、針灸、推拿按摩三個方面。
中醫(yī)認為,小兒腹瀉可以有風寒、濕熱、脾虛、傷食四個方面引起,治療也要從這四個方面辨證論治。風寒泄瀉主要由于外感風寒或過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滯于腸胃引起??梢姶蟊闱逑∪缢?,腸鳴腹痛,脘悶食少,或兼有惡寒發(fā)熱、鼻塞身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治療應疏風散寒、化濕止瀉,可以藿香正氣加減治療。濕熱瀉常見于夏秋季節(jié),多因腸胃積熱、外受暑濕而致,可見泄瀉腹痛,肛門灼熱,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惡臭,甚至帶黏液、膿血,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治療應該清熱利濕、安腸止瀉,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治療。
脾虛瀉:小兒胃腸發(fā)育還不健全,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導致泄瀉;還會因久病而致泄瀉。表現(xiàn)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紅,脈細弱。治療應該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可用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傷食泄瀉多見于嬰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可由于過食或輔食增添不當引起,證見瀉下糞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治療應該消食化滯、運脾止瀉,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針灸治療腹瀉以腹部穴位配合四肢的穴位為主,還可進行耳穴貼豆,每日自行按壓、刺激穴位,能夠有效緩解腹瀉引發(fā)的各種癥狀。選用足三里、天樞、中脘、上巨虛、內(nèi)庭、豐隆等。還可以選用上述穴位,每日按摩治療。
小兒腹瀉治療期間飲食以清淡、細軟和易消化食物為宜,如米粥、米湯、面條等,且要少食多餐。煮粥時可加薏米、山藥,以健脾護胃,利水止瀉。不要吃黏膩、煎炸、辛辣、刺激、甜性、寒涼的食物。同時要注意腹部保溫,好要及時用溫開水清洗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