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冠肺炎的治療,鐘南山介紹:連花清瘟第一能夠使癥狀改善,比如全身不適,改善比對照組早兩天。CT片子上看恢復也顯著比對照組快。使用連花清瘟后發(fā)熱時間縮短。連花清瘟膠囊比較適合一般普通的新冠肺炎。
在這里說兩個重點:
1、鐘南山院士說的是連花清瘟能夠使新冠肺炎的癥狀改善,不是說能治愈新冠;
2、連花清瘟比較適合一般普通的新冠肺炎,至于重癥患者能否適用,還沒有結論。
連花清瘟膠囊原本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為抗擊“非典”所研發(fā)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宣肺泄熱。此次疫情期間,連花清瘟被列為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推薦用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中,連花清瘟膠囊和金花清感顆粒、血必凈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并稱為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鐘南山院士在中歐抗疫交流會上表示,連花清瘟對治療新冠肺炎有明顯效果,284名病人使用連花清瘟進行治療的康復率達到了91.5%。至此,連花清瘟成為全球首個獲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連花清瘟膠囊正式走向神壇,成為繼中國呼吸機之后的又一“搶手貨”,爆紅海外,在跨境電商ebay上,更是一藥難求。以嶺藥業(yè)也是股價一路票紅,創(chuàng)始人身家超百億。
連花清瘟真的如此神嗎?畢竟由鐘南山院士來推薦這分量不是一般的重!不妨看看有關對連花清瘟的相關研究文章。
3月20號上線的蓮花清瘟(以下簡稱LH)對SARS-CoV-2抑制性的文章挺有意思。
首先要肯定這篇文章的是,采用了較為科學的方法論來對LH的藥物效果進行衡量,這是一個“驗藥”步驟,通篇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中醫(yī)術語和理論進行描述。
既然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論證,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對論文結論進行評價。不難看出就出現(xiàn)了幾個有意思的事情。
1、實驗采用了實驗組LH處理,以及陽性對照雷姆昔韋處理。在實驗采用的兩個細胞系中,作者分別考察了兩種藥物的IC50和CC50
咱先普及點常識。IC50是半數(shù)抑制濃度,因為在此項研究中進行的是抑制病毒感染的實驗,因此可以近似的看做IC50是藥物的半數(shù)效應濃度,即在該濃度下50%的細胞顯示出了抗病毒能力。而CC50則是半數(shù)細胞毒性濃度,即在這個濃度下有50%細胞顯示出毒性反應。因此可以簡單的認為,IC50越低表明藥物活性越強,CC50越低則表明藥物的細胞毒性越大。而IC50和CC50差異越大,表明藥物的藥效約高。
那么從實驗可以看出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LH的IC50是411.2μg/ml,雷姆昔韋的IC50是0.651μM,注意單位不同,無法相互比較“好壞”。不過,它們可以分別和自己的CC50相比,LH的CC50大約是1100μg/ml,而雷姆昔韋的CC50大約100μM。
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LH的毒性濃度只是有效濃度的2倍出頭,而雷姆昔韋的毒性濃度則是有效濃度的近150倍以上。
因為藥物對于細胞的反應其實是一個S型的連續(xù)曲線,因此即使是在顯示出藥效的情況下,同時也會顯現(xiàn)一些毒性反應,之所以要求CC50和IC50差異大,就是要求盡量顯示藥效而非毒性。因為LH的毒性濃度只是有效濃度的2倍出頭,因此顯現(xiàn)出的“抗病毒”活性究竟有多少是藥物本身的效果,還是細胞毒性抑制了細胞導致病毒入侵下降,這個是值得討論的。
因此這又引發(fā)了問題2:本項研究是一個單純的細胞水平實驗,對于人體的效果如何,依然缺乏直接證據(jù),如此接近的IC50和CC50,對于人體是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一個大問題。
綜上,LH如此接近的IC50和CC50,表明LH作為藥物使用有較大的細胞毒性風險。它是否可以作為藥物進行使用,依然需要大量的實驗尤其是基于雙盲、大樣本的臨床實驗。在沒有充分數(shù)據(jù)基礎之上,憑著媒體不專業(yè)的報道和行政強推就應用于大范圍治療之中,這是不是欠妥呢?畢竟這牽扯的大眾的健康問題,這容不得半點的模糊和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