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后者習稱“黃芥子”。主產于河南、安徽。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白芥子藥性辛、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功效作用
白芥子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
溫肺豁痰利氣:
白芥子辛、溫,主入肺經,氣銳性利,善走散,溫通力強,能溫肺豁痰、利膈寬胸,適用于寒痰壅肺、氣滯不行引起的咳喘胸悶、痰多清稀者,以及水停胸脅引起的咳喘胸滿脅痛者。
散結通絡止痛:
白芥子辛能散結,溫能散寒,具有散結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痰滯經絡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筋骨腰背疼痛及濕痰阻滯經絡引起的陰疽流注、無名腫毒。
現(xiàn)代應用
1、白芥子具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應用于化痰止咳平喘藥中,常見的中成藥有蛤蚧養(yǎng)肺丸、痰飲丸、氣管炎橡膠膏、風茄平喘膏、清金寧肺丸等。
2、白芥子具有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可應用于抗風濕藥中,如骨增生鎮(zhèn)痛膏、舒樂熱熨劑等。
需要注意,大家應該合理的使用中成藥,不能隨意用藥。當您有用藥需求時,應向醫(yī)生或藥師咨詢,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適宜人群
白芥子適用于寒痰咳嗽、胸脅脹痛者;痰滯經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者。
寒痰咳嗽、胸脅脹痛者:
白芥子辛、溫,主入肺經,氣銳性利,善走散,溫通力強,能溫肺豁痰、利膈寬胸,適用于寒痰壅肺、氣滯不行引起的咳喘胸悶、痰多清稀者,以及水停胸脅引起的咳喘胸滿脅痛者。
痰滯經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者:
白芥子辛能散結,溫能散寒,具有散結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痰滯經絡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筋骨腰背疼痛及濕痰阻滯經絡引起的陰疽流注、無名腫毒。
需要注意,本品多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來治療上述疾病,具體組方應由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病情、體質、合用藥物情況等制定,存在個體化差異,請大家不要盲目用藥。
禁忌人群
非頑疾體壯邪實者慎用;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皮膚過敏、破潰者不宜外用。
非頑疾體壯邪實者:
白芥子的辛散走竄之性較強,非頑疾體壯邪實者應謹慎服用,以免加重原有病情。
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
白芥子藥性辛溫,容易耗氣損傷陰液,氣虛陰虧者應忌用,以免加重病情;且辛散走竄,有出血傾向者服用后容易增加出血,也應忌用。
皮膚過敏、破潰者:
白芥子對皮膚有發(fā)泡作用,皮膚過敏、破潰者不宜外用,以免加重病情。
使用方法
本品多與其他中藥配伍應用于中藥組方中,一般情況下,需要煎煮后內服,或外用。需要注意,具體的熬藥方式,如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等需要遵照醫(yī)囑,以保證藥液能夠發(fā)揮相應的療效。
用量
臨床常用劑量為3-9g,外用適量。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體質等因素不同,具體用量會存在個體化差異,請患者嚴格按照醫(yī)生處方規(guī)定的劑量使用本品。
不宜同用
本品的合用禁忌尚不明確,為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如果您在使用本品期間需要合用其他藥物,請向醫(yī)生或藥師咨詢。
溫馨提示
白芥子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藥,若需要服用本品治病或調理身體,建議您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本品,以免發(fā)生用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