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結核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血液傳播、淋巴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感染。
1、呼吸道傳播:
結核分枝桿菌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核懸浮在空氣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后可能引發(fā)原發(fā)性肺結核。當肺部病灶中的結核菌隨血液循環(huán)擴散至盆腔器官時,可導致輸卵管、子宮內膜等部位繼發(fā)感染。
2、血液傳播:
活動性肺結核或腸結核患者病灶中的結核菌可能侵入血管,經血液循環(huán)播散至盆腔。這種血行播散常見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細菌易在卵巢、輸卵管等血供豐富的器官形成粟粒性病灶。
3、淋巴傳播:
腹腔淋巴結結核可沿淋巴管逆行感染盆腔器官。腸系膜淋巴結中的結核菌通過淋巴回流至髂血管周圍淋巴結,繼而侵犯鄰近的子宮、輸卵管,形成粘連性包塊伴干酪樣壞死。
4、直接蔓延感染:
盆腔結核可能與鄰近器官結核病灶直接相關。腸結核穿透腸壁后與輸卵管形成瘺管,脊柱結核冷膿腫破潰至盆腔,泌尿系統(tǒng)結核通過輸尿管蔓延至生殖器官等情況均可導致直接感染。
5、母嬰垂直傳播:
妊娠合并活動性結核時,結核分枝桿菌可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分娩過程中新生兒吸入或吞入含菌羊水或生殖道分泌物,也可能導致先天性結核感染,但此類傳播途徑發(fā)生率較低。
預防盆腔結核需加強結核病早期篩查,活動期患者應規(guī)范使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結核藥物。日常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避免與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高發(fā)地區(qū)育齡女性可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篩查。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A/D,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溫和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