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縮性胃炎與淺表性胃炎可通過病理特征、疾病進展風險、癥狀表現、治療難度、癌變概率等維度評估嚴重程度。非萎縮性胃炎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藥物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淺表性胃炎多與飲食刺激、酒精攝入、急性感染相關。
1、病理特征:非萎縮性胃炎表現為胃黏膜腺體數量減少或消失,伴固有層炎癥細胞浸潤;淺表性胃炎僅累及黏膜表層,腺體結構完整。前者需胃鏡活檢確診,后者通過癥狀結合胃鏡初步判斷。
2、疾病進展:非萎縮性胃炎可能發(fā)展為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屬于胃癌前病變;淺表性胃炎多為可逆性損傷,規(guī)范治療后可完全修復。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非萎縮性胃炎惡化的主要誘因。
3、癥狀差異:非萎縮性胃炎常見上腹隱痛、餐后飽脹、貧血等非特異性癥狀;淺表性胃炎多表現為急性上腹痛、惡心嘔吐。兩者均可能出現反酸噯氣,但前者癥狀持續(xù)時間更長。
4、治療策略:非萎縮性胃炎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奧美拉唑三聯療法,伴貧血者補充維生素B12;淺表性胃炎以抑制胃酸雷貝拉唑、保護黏膜硫糖鋁為主,戒酒限辣可加速愈合。
5、癌變風險:非萎縮性胃炎患者需每1-2年復查胃鏡監(jiān)測黏膜變化;淺表性胃炎癌變率低于0.1%,消除誘因后無需特殊隨訪。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需警惕惡性貧血與胃癌關聯。
日常飲食建議選擇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藥粥、蒸蛋羹,避免腌制食品與過熱飲食。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保持規(guī)律作息。出現持續(xù)消瘦、黑便或嘔血癥狀應立即就醫(yī),胃鏡檢查是鑒別兩類胃炎的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