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可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腹腔鏡探查等方式診斷。急性闌尾炎通常由闌尾管腔阻塞、細菌感染、淋巴濾泡增生、糞石嵌頓、腸道功能紊亂等原因引起。
1、病史采集:
詳細詢問腹痛特點對診斷至關重要。典型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初期出現臍周或上腹部隱痛,6-8小時后疼痛轉移并固定于麥氏點。需同時記錄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發(fā)熱等,了解既往有無類似發(fā)作史及排便習慣改變。
2、體格檢查:
麥氏點壓痛是診斷核心體征,檢查時呈現反跳痛和肌衛(wèi)提示腹膜刺激征。羅氏征表現為左側臥位時右下腹痛加重,閉孔內肌試驗陽性提示盆腔位闌尾炎。需注意老年人和孕婦可能缺乏典型體征。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顯示白細胞計數升高伴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有助于判斷感染程度。尿液檢查用于鑒別泌尿系統疾病,妊娠試驗排除宮外孕可能。嚴重者需監(jiān)測電解質和肝腎功能。
4、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作為首選篩查手段,可顯示闌尾增粗、周圍滲出等直接征象。CT掃描診斷準確率達95%,能清晰顯示闌尾形態(tài)及并發(fā)癥如穿孔、膿腫形成。MRI適用于孕婦和兒童等需避免輻射的特殊人群。
5、腹腔鏡探查:
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但高度懷疑者,診斷性腹腔鏡能直觀觀察闌尾病變程度,同時可立即進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該方法特別適用于育齡期女性需與婦科疾病鑒別的病例。
診斷過程中需動態(tài)評估病情變化,建議發(fā)病初期每2-4小時復查體征和炎癥指標。確診后應禁食并做好術前準備,根據年齡和并發(fā)癥風險選擇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手術。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功能恢復,逐步過渡飲食從流質到普食,兩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出現持續(xù)發(fā)熱或切口滲液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