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多數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腹脹、惡心、消化道出血或貧血等表現。癥狀輕重與息肉大小、數量及病理類型相關,主要有炎癥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特殊類型息肉。
1、上腹隱痛:
胃息肉刺激胃黏膜或影響胃蠕動時,可表現為劍突下或左上腹持續(xù)性鈍痛,進食后可能加重。炎癥性息肉多與此相關,胃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病理檢查可明確類型。癥狀輕微者可通過抑酸藥物緩解,較大息肉需內鏡下切除。
2、腹脹不適:
息肉生長于胃竇部可能影響胃排空,產生餐后飽脹感、早飽等癥狀。胃底腺息肉常伴隨此類表現,可能與胃酸分泌異常有關。調整飲食少食多餐可改善癥狀,直徑超過1厘米的息肉建議內鏡下電切術治療。
3、惡心嘔吐:
帶蒂息肉在胃蠕動時可能引發(fā)幽門梗阻,出現間歇性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增生性息肉易發(fā)生此類機械性梗阻,伴隨體重下降需警惕惡變可能。超聲內鏡能評估息肉浸潤深度,明確診斷后需手術切除。
4、消化道出血:
息肉表面糜爛可導致黑便或嘔血,腺瘤性息肉更易出血,尤其直徑超過2厘米時癌變風險顯著增加。便潛血試驗陽性者應完善胃鏡檢查,出血量大時需急診內鏡下止血,術后需定期隨訪。
5、貧血乏力:
長期慢性失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特殊類型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伴此癥狀,基因檢測有助于診斷。除切除息肉外,需補充鐵劑糾正貧血,并篩查全消化道其他部位息肉。
發(fā)現胃息肉后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限制腌制食品攝入,戒煙戒酒以減少黏膜刺激。建議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藥、南瓜、小米粥等,適量補充優(yōu)質蛋白如魚肉、蛋清。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息肉機械性損傷。所有胃息肉患者均需遵醫(yī)囑定期胃鏡復查,尤其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根除治療,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檢查胃蛋白酶原比值評估胃黏膜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