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礙、肝性腦病、黃疸、轉氨酶顯著升高和肝臟體積縮小。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結果。
1、凝血功能障礙: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5是核心指標,反映肝臟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喪失?;颊呖赡艹霈F(xiàn)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表現(xiàn),需與維生素K缺乏癥等疾病鑒別。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超過4秒具有診斷價值。
2、肝性腦?。?/h3>
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性格改變或撲翼樣震顫,分為I-IV級。發(fā)病機制與血氨升高及神經(jīng)遞質(zhì)紊亂相關,需排除其他代謝性腦病。腦電圖檢查可見特征性三相波。
3、黃疸進行性加重:
血清總膽紅素常>171μmol/L,每日上升幅度≥17.1μmol/L。皮膚鞏膜黃染伴隨尿色加深,提示肝細胞廣泛壞死。需與膽道梗阻性黃疸鑒別。
4、轉氨酶顯著升高:
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可超過正常值10倍,出現(xiàn)"酶膽分離"現(xiàn)象轉氨酶下降而膽紅素持續(xù)上升提示預后不良。乳酸脫氫酶升高反映肝細胞溶解程度。
5、肝臟體積縮小:
影像學檢查顯示肝臟進行性萎縮,肝濁音界縮小。超聲可見肝實質(zhì)回聲不均,門靜脈血流減少。肝臟活檢可見大塊或亞大塊壞死,但臨床通常避免有創(chuàng)檢查。
確診急性肝衰竭后需立即轉入重癥監(jiān)護病房,實施血漿置換等人工肝支持治療。限制蛋白質(zhì)攝入每日≤0.5g/kg可減少氨生成,補充支鏈氨基酸有助于改善氮平衡。監(jiān)測血糖防止低血糖發(fā)生,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肝移植是終末期最有效治療手段,需在黃金時間窗內(nèi)評估手術指征。日常需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家庭成員應學習肝性腦病早期識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