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果甘草與甘草
刺果甘草,褐色,長1~1.5cm,寬約0.7cm,密生尖直長刺毛,內(nèi)有種子1~2粒。種子寬橢圓形,略扁,長3.2~3.6mm,寬2.6~2.9mm,厚2.1~2.3mm,表面暗綠色,棕褐色或棕綠色,平滑,略有光澤,腹側(cè)具一圓形凹窩狀種臍,上連一棕色種脊。胚乳薄層,緊貼種皮,胚彎曲黃色,子葉2枚,橢圓形。千粒生13.18g。
甘草,多數(shù)緊密排列呈球狀,彎曲密被絨毛腺瘤,刺狀腺毛和刺毛。種子寬橢圓形或圓形,略扁,長2.7~4.3mm,寬2.6~3.7mm,厚1.8~2.3mm,表面暗綠色、棕綠色、棕色或棕褐色,平滑,略有光澤,腹側(cè)具一圓形凹窩狀種臍,上連一棕色種脊,胚乳少量,半透明,呈薄膜狀,包圍于胚外方,胚彎曲,黃色,含油分,子葉2枚,肥大,橢圓狀腎形或圓腎形,基部心形,千粒重7.0~12.1g。
2、北柴胡與狹葉柴胡
北柴胡,長約3mm,寬1mm,側(cè)面扁平,合生面收縮,表面棕褐色,略粗糙,懸果切面近半圓形,油管圍繞胚乳四周,胚乳背面圓形,腹面平直,胚小,千粒重1.4g。
狹葉柴胡,側(cè)面略扁平,灰褐色,長2~3mm,寬1.5~1.8mm,合生面略收縮,5條果棱粗鈍突出,懸果橫切面近五邊形,油管圍繞胚乳四周,胚乳背面圓形,腹面平直,軟骨質(zhì),胚小,千粒重1.3g。
3、明黨參與黨參
明黨參,略扁,棕黑色,長3~4mm,寬2.5~3mm,頂端有突起的花柱基,基部尖,具果柄痕,分果背面隆起,肋線突出不明顯,顯微鏡下觀察有縱紋,表面有不規(guī)則形突起,腹面凹陷成一彎月形溝,中央有一黃褐色肋線,常存一細線狀懸果與果實頂端相連,內(nèi)含種子一枚,種子橫切面弧形,胚乳白色,胚細小,接近種子頂端,千粒重4.4g。
黨參,3室,有宿存花萼,種子多數(shù),卵狀橢圓形,長1.5~1.8mm,寬0.6~1.2mm,表面棕褐色,有光澤,顯微鏡下可見密縱行線紋,頂端鈍圓,基部具一圓形凹窩狀種臍,胚乳半透明,含油分,胚細小,直生,子葉2枚,千粒重0.283~0.31g。
4、大黃與土大黃
大黃3翅,長圓形,基部心形,尖端略有缺口,長7~9.8mm,寬4~7mm,光滑無毛,千粒重13.9g。
土大黃,長2.7~2.8mm,寬1.7~1.9mm,外倉褐色三翅狀膜質(zhì)宿存花被。瘦果棕褐色,有光澤,基部有一圓孔狀果臍,果內(nèi)含種子一枚,千粒重1.53g。
5、懷牛膝與土牛膝
懷牛膝,內(nèi)有堅硬、褐色長圓形的胞果,上方宿存的花柱,胞果內(nèi)有種子一粒,種子長圓形,長2.5mm,寬1.5mm,黃褐色。種胚緊靠種皮,外胚乳肉質(zhì),在種胚的內(nèi)方,千粒重1.086g,帶苞片者重2.31~2.49g。
土牛膝,長3.0~4.4mm,徑1~1.3mm,為宿存花被包蔽,棕黑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線紋,種子1枚,長方狀圓形,棕色,種皮膜質(zhì)。胚彎曲呈環(huán)狀,淡黃色,子葉2枚,披針形,胚根圓形,胚中間為白色粉質(zhì)胚乳。千粒重1.7~2.8g。
6、北五味子與南五味子
北五味子,直徑5.3~10mm,表面紫紅色至棕黑色,皺縮凹凸不平,微有光澤,內(nèi)含種子1~2枚。種子橢圓狀腎形,長3.5~5.0mm,寬3.0~4.1mm,厚2.2~2.8mm,表面黃褐色,平滑有光澤,種臍位于種子腹側(cè)凹入處,種皮硬而脆,種仁腎形,上端鈍圓,下端稍尖。胚乳淡黃色,含油分,胚細小,埋生于種仁下端,千粒重10.79g。
南五味子,近球形,直徑2.5~3.5mm,小漿果卵形或近圓形,成熟時深紅色至暗藍色,肉質(zhì),直徑6mm,果含種子1~3粒,種子腎形、灰褐色,長約4.5~5mm,寬約3。5mm,厚2.5mm,有光澤,胚乳豐富,胚小,直立,千粒重5.2g。
7、木防己與粉防已
木防已,直徑7mm,果熟時表面有白粉,內(nèi)果皮堅硬,形如蜷曲的幼蟲,表面皺縮不平,有刺狀突起,種子長5.4mm,寬4.3mm,厚2.6mm,千粒重29.75g。
粉防已,內(nèi)果皮堅硬,形如蜷曲的幼蟲,長5.6mm,寬4.7mm,厚3.0mm,表面皺縮不平,有刺狀突起,灰棕色,種臍尖端突出較大防已稍明顯。千粒重26.27g。
8、黃芪與華黃芪
黃芪,略扁,平滑,稍有光澤,表面暗褐色或灰褐色,具不規(guī)則的褐,長約2.4~3.4mm,寬2~2.6mm,厚1.1~1.5mm。兩側(cè)面略凹入,腹側(cè)凹入處有種臍,為一中間缺口的小圓點,種脊橢圓形或倒卵形,不顯著,胚根較粗大,子葉2枚,千粒重5.8g。
華黃芪,略扁,有光澤,表面暗綠或棕綠色,長2.3~2.8mm,寬1.6~2mm,厚1~1.3mm,腹側(cè)凹入處有種臍,為一中間缺口的小圓點,種脊橢圓形顯著。千粒重6.7g。
9、人參與西洋參
人參,略扁,長4.8~7.2mm,寬3.9~5.0mm,厚2.1~3.4mm,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粗糙;背側(cè)呈弓狀隆起,兩側(cè)面較平,腹部平直或稍內(nèi)凹,基部有一小尖突,上具一小點狀的吸水孔,吸水孔上方有一脈(有時脫落或部分脫落),由種子腹側(cè)經(jīng)頂端,再經(jīng)背側(cè)達基部,脈至種子上端后開始分為數(shù)枝,凡脈經(jīng)過處,種子均向內(nèi)微凹而呈淺溝狀,處種皮木質(zhì),厚約0.5mm,內(nèi)表面平滑,有光澤;內(nèi)種皮菲薄,淡黃色,貼生于胚乳;腹側(cè)平或稍內(nèi)凹,具一黃色或棕黃色線狀種脊,至頂端常分為2(1~3)枚,至基部相連于一小尖狀種柄。胚乳有油性,胚細小,埋生于種仁的基部,千粒重27g,特大者可達40g。
西洋參,熟時紅色,內(nèi)含種子1~2粒,種子寬橢圓或?qū)捖研?,長5.0~7.6mm,寬4.5~6.0mm,厚2.6~3.5mm,表面黃白色,粗糙,背側(cè)呈弓形隆起,腹側(cè)平直或稍內(nèi)凹,基部有一小點狀水孔。吸水孔上方有1脈,有時脫落,由種子腹側(cè)經(jīng)頂端,再經(jīng)背側(cè)達基部,凡脈經(jīng)過處,種子均向內(nèi)微凹呈淺溝狀。兩側(cè)面較平坦,粗糙而無明顯的溝紋。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貼生于胚乳。胚乳白色,有油性胚細小,埋生于種仁的基部。千粒重33.8~39g,鮮種子57~65g。
西洋參種子與人參種子的區(qū)別在于人參種子吸水孔上方之脈行至種子上端后開始分為數(shù)叉,因而形成幾個淺溝,而西洋參種子一般是一個明顯的淺溝。人參種子兩側(cè)比較突出,有數(shù)條彎溝,而西洋參種子兩側(cè)面較平坦,粗糙,而溝紋不明顯,西洋參種子比人參種子略大而扁。
10、射干與鳶尾
射干,頂端有部分萎凋的花被宿存,三角狀倒卵形至長橢圓形,大小約3~4mm,3室,成熟時室背開裂,每室內(nèi)有種子3~11粒,種子近球形,外包黑色有光澤的假種皮,顯微鏡下觀察表面有細網(wǎng)紋。種皮污綠色至黑色,堅硬,頂端為一小圓尖狀合點,基部有一圓形略凸的種臍。胚乳角質(zhì),堅硬,胚著生在合點內(nèi)側(cè),子葉1枚。千粒重22.63g。
鳶尾,大小約3~5mm,表面黑棕色,種臍近圓形灰白色千粒重與射干相差不大,與射干的主要區(qū)別是,種臍微突出線狀橢圓形黃褐色,而鳶尾則不盡相同,可予區(qū)分。
11、關防風與水防風
關防風,略扁,長4.2~5.7mm,寬2.0~2.6mm,厚1.2~2.2mm。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未成熟者有一狀突起頂端具3~5枚三角狀萼齒,圍著一突起的花柱基,有時尚可見2宿存花柱;基部具一果柄痕或具殘存的果柄。分果背面稍隆起,具5助線,中間的3條較平,兩側(cè)的2條較寬,腹面平凹,橫切面上可見肋線間各具油管1條,腹面具油管2條,含種子1枚。種子橫切面扁,胚乳豐富,灰白色,含油分,胚細小,白色,埋生于種仁基部。千粒重4.13g。
水防風,側(cè)面略扁平,長3.8~5.9mm,寬1.8mm~2.3mm,厚1.0~2.0mm,表面黑棕色,粗糙,合生面收縮,5條果棱粗鈍突出,其余部分與關防風種子幾乎相同,千粒重3.85g。
12、龍膽與三花龍膽、條葉龍膽
龍膽,長卵形,細小,長1.6~2.3mm,寬0.4~0.6mm,種皮膜質(zhì)向兩端延伸成翅狀。種仁(胚乳)橢圓形,位于種子中央,胚條狀,位于胚乳中心,與長軸平行,胚率可達70%。
條葉龍膽,狹披針形,長1.9~2.1mm,寬約0.4mm,翅與種子寬度與龍膽幾乎相等。
三花龍膽,披針形,長1.6~2.5mm,寬0.4~0.5mm,翅明顯寬于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