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屬于嚴重情況,需根據出血量及部位評估風險程度。少量出血可能自行吸收,大量出血或關鍵部位出血可能引發(fā)腦損傷、發(fā)育遲緩等后遺癥。
1、輕度顱內出血:
蛛網膜下腔少量出血或室管膜下出血常見于早產兒,通常無明顯癥狀。這類出血多數可自行吸收,需定期通過頭顱超聲監(jiān)測,護理重點在于維持體溫穩(wěn)定、避免劇烈晃動,喂養(yǎng)時采用少量多次方式減少嗆咳風險。部分嬰兒可能出現短暫性肌張力低下,需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評估。
2、中度顱內出血:
硬腦膜下出血或腦室內出血Ⅱ級時,嬰兒可能出現呼吸暫停、異??摁[等癥狀。需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必要時需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壓。此類患兒出院后需定期隨訪頭顱核磁共振,觀察是否有腦室擴張,早期干預包括肢體按摩、視聽刺激訓練等康復手段。
3、重度顱內出血:
腦實質出血或Ⅲ-Ⅳ級腦室出血可能伴隨抽搐、昏迷等危重癥狀,需緊急實施顱腦超聲引導下的穿刺引流術或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后可能遺留癲癇、腦癱等神經系統后遺癥,需長期進行藥物控制與康復治療,包括高壓氧、經顱磁刺激等神經修復手段,此類患兒需每三個月評估生長發(fā)育曲線。
哺乳期母親需保持充足DHA攝入促進嬰兒神經修復,日常護理避免頭部受壓,沐浴水溫控制在38℃以下。出院后定期進行Gesell發(fā)育量表測評,發(fā)現追視落后或抬頭延遲需立即介入早期干預訓練,6月齡前是神經功能代償的黃金期。